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德清新闻

寻访大运河畔的武林头丝厂

发布时间:2014-07-15

编 前 语


绵延千余公里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至于德清只是短短的约一公里河道。说得再精确一点,这一公里运河是与余杭共有的一公里,北岸属于德清,南岸属于余杭。然而,就是这里的武林头,却成为德清工业文明的摇篮之一。曾经辉煌的武林头丝厂,是传统农业县德清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先行者,也让民国以来的这段运河繁忙了许多。


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大运河申遗成功之际,恰逢德清近代缫丝工业诞生100周年之时。一百年前的1914年(民国3年),浙江省蚕桑学校(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在德清县城开办浙江第四模范缫丝厂,尽管约两年时间(民国5年)工厂就停办,未能“模范”成为样板,却点燃了德清人步入工业文明的热情与梦想。时隔约十年时间后,运河岸边的武林头终于出现了“模范”意义的缫丝工厂,茧丝生产一直延续到5年前的2009年。


一百年的光阴,一百年的沧桑。让我们再走进这家曾经在德清举足轻重的工厂原址,拾取尚存的碎片,尽可能还原和再现这一段珍贵的历史。

在德清近代缫丝工业诞生10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德清人极其熟悉的一家老厂——武林头丝厂。当然,这家厂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时间留下的痕迹。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缫丝工业曾经是德清的骄傲,今天再来寻访武林头丝厂的足迹,感叹之余记者更有感悟。


运河孕育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其中的德清段虽然是短短的一段,却是江南多条运河的汇聚点,这个点叫武林头。  


据相关史料记载,宋元时期,进一步疏浚、拓宽了大运河杭州城北武林门至余杭塘栖的河道,从此武林头成了运河东西南北的水上交通要冲,进入杭城的门户。杭申航道、杭湖锡航道在武林头处交汇。


1925年,胡芝亭和吴松岩两位实业家被这块“风水宝地”吸引,他们乘坐运河船来到武林头,登岸在那里转了几圈,不久便开始挖土盖房,办起了丝厂,从此武林头与丝厂结缘。

武林头地名的来历一时无从考证,也许与武林门有关。至今,武林头不是乡村名,也不是自然村,但它在德清,乃至外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武林头的丝厂让它声名远扬。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丝厂?

83个春秋


翻开武林头丝厂的历史,它就是德清近现代缫丝工业发展、变化的缩影。


100年前的1914年,德清创办第四模范缫丝厂,是当时全省仅有5家官办性质的缫丝厂之一。此举打破了传统家庭土丝生产,是近代德清缫丝工业的开端。11年后的1925年,武林头创建祥纶丝厂。


1926年,民国著名蚕桑专家嵇慕陶在家乡勾里西葑漾创办裕华公司利农改良土丝厂。嵇慕陶病逝后,其子嵇秋成遵父遗愿,于1946年重建利农丝厂。1950年,利农丝厂更名顺丰丝厂。


1954年,顺丰丝厂从西葑漾迁至武林头,合并原来的祥纶丝厂。后余杭塘栖的和平丝厂也并入。从此武林头丝厂步入发展期。其间,连获中纺部“红旗厂”等荣誉称号。


文革时期,顺丰丝厂更名红卫丝厂。粉碎“四人帮”后,改为武林头丝厂。此后规模、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德清缫丝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恢复顺丰丝厂厂名。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小丝厂崛起,全县最多时有117家。为争夺原料,形成了“蚕茧大战”。其间,国营的顺丰丝厂以技术改造作应对。至90年代末,国家开展缫丝绢纺业整顿。1998年3月31日,全国缫丝拆机压台第一锤在德清敲响,压掉了全县50%以上缫丝机。武林头丝厂生产经营环境略有好转。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2000年底,顺丰丝厂、新市丝厂、德清丝厂等全部破产重组,顺丰丝厂出让给了个人经营、职工持股的顺丰丝业有限公司,从此国营顺丰丝厂完成使命。


2003年,浙江金鹰丝业有限公司入主顺丰丝业有限公司。至2009年缫丝生产大幅萎缩,当年公司停业,向私人转让资产。至此,武林头的丝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林头丝厂曾经是德清工业的骄傲,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然而,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它会消失。日前,记者带着复杂的心情前往武林头。


雷甸镇塘北村武林头36号是武林头丝厂的地址。入口处,浙江金鹰丝业有限公司的厂名还在。入内至路的尽头,有一幢青砖砌成的高大楼房,周边有数棵一人难以合抱的大树。左拐,是一个打了铁箍烟囱,高耸入云。一侧有水塔、花坛,及几幢陈旧的楼房。再往前就是大运河。走进花坛边的楼房,楼梯积了厚厚的灰尘,脏乱不堪。在过道内发现一块招待所字样的牌子,推开一扇房门,突然窜出一条野狗。房内一片狼藉,床已腐烂,地面竟然长出了树,显然,这里很久没有人光顾了。


在厂区内,记者遇到一位叫顾金奎的老人,巧的是他曾是武林头丝厂的工人。在他的热情引领下,记者走遍了整个厂区。当年的厂房基本还在,但是,除了见到一些茧框外,没有发现其它与缫丝相关联的物件。如果记者不知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缫丝企业。


然而岁月总会留痕,武林头丝厂已经留在了人们心目中。


居住在武林头丝厂附近,今年97岁的马德宝是目前唯一见证丝厂创办的人。在他七八岁时,看到运河边的树丛被砍伐,然后竖起了大铁烟囱。马德宝七八岁时正是1925年武林头开办祥纶丝厂之时。


马德宝还清楚记得,早年间丝厂时好时坏。抗战时,他亲眼看到日本飞机在运河对岸扔下炸弹,丝厂时开时停。解放后才好起来,越来越大。


《德清地名志》有这样的记载:武林头丝厂,厂区占地70亩,职工1000余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我省24家缫丝重点厂之一。1982年,产值846万,税利240万。而与之同期的德清丝厂,职工315人,产值594.4万元,税利167万元。德清机械厂(农机厂),产值116.4万元,税利17万元。这些数字足以显示武林头丝厂在德清工业中的地位。


对于武林头丝厂的职工来说,更多的是眷恋,有的一家几口,甚至几代都在这家厂干过,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里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现已退休在家的王海青,19岁时分配到武林头丝厂做缫丝工,直至工厂停业。王海青说,缫丝女工需日夜倒班,没有正常的生活规律。车间内闷热潮湿,冬天还过得去,夏天非常难受。上班8小时忙得一刻不停,手指长期泡在烫水中,经常脱皮、溃疡。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孙丽珍是出生在丝厂的,母女两代都是缫丝女工,她说,当年干活很累,但生活并不枯燥,厂内有商店、邮电所、招待所、职工学校、俱乐部、多种文体设施,犹如一个闹忙的集镇。


武林头丝厂附近的村民,则以直觉见证丝厂的变化,他们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时,武林头丝厂在他们眼中高高在上,想进厂做工很难,有的做点临时工,就觉得很光荣了。后来丝厂开始招收农民工,在当地,上了岁数的人几乎全都在丝厂干过,女的缫丝,男的搬运。再后来,他们有很多活可以选择了,丝厂的活又苦又累,且收入不高,没人愿意干了,即使丝厂一再提高工资待遇也吸引不了他们。再后来,丝厂散了。

留下思考

武林头丝厂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是德清辉煌缫丝业的谢幕。至今还有人在探究其中的原因。


有人认为,武林头丝厂关门歇业,有其自身原因,但是它与行业特点和市场因素更为直接。缫丝行业与其上下游产业的关联紧密,上游生产过程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多个环节,下游产品则具有高度市场化的特征。因此,随着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缫丝行业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与现代纺织业如何竞争。


还有人认为,缫丝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年来,劳动力、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而市场的需求日益萎缩。用工难,成本高,无利可图,企业如何生存。


近日,据浙江省丝绸协会统计,浙江全省缫丝企业累计利润额6月份继续出现亏损,亏损面达70%,亏损额同比大幅上升。湖州缫丝企业已缩减至14家,比去年减少了7家。即使这些还在开工的企业中,大多很难维持正常的生产。缫丝业仍在萎缩。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武林头丝厂的消失,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如今,我县雷甸工业区已经延伸到武林头,一个个现代企业又在大运河边崛起。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记


虽然今天看起来这样的缫丝企业有点落后,但从一百年的历史来看,仍掩盖不了它当年极为先进的一面。如果没有武林头丝厂那样的工业文明先行者,很难想象后来的德清工业从何处起步。它让从未接触过工厂的德清人见识到了农业与工业的差别,是在那里接受了工业文明的启蒙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后来的工业化影响是巨大的,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无论今天人们用什么样的角度来议论和评价这些正在淘汰中的企业,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他们的创业和探索,他们的奉献和奋斗,永远值得我们珍藏。没有他们一个世纪的积累,无论经验与教训,无论物质与精神,都将没有我们今天的工业化基础。


一百年,德清工业值得记录和总结的一百年。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

浙江德清试点医保城乡一体化 [2016-08-27] 湖州德清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公共... [2016-08-27] 浙江德清试水户籍制度改革 释放惠... [2016-08-27] 德清智造踏“云”奔跑 [2016-07-29] 老宅改精品民宿 德清民宿和地理“... [2016-07-29] 美翻!莫干山劳岭村老宅成度假民... [2016-07-23] 以城乡一体化改革为龙头 德清“击... [2016-07-23] 专家畅想德清通航产业未来 [2016-06-21] 莫干山上了今年9省的高考卷 德清... [2016-06-14] “十一”黄金周 我县旅游入账9.4...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