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办冬奥会 礼品扇子筏头造
近日,举国上下庆贺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筏头乡乡长陈金侃更高兴,他告诉记者:成功的背后是申办冬奥会代表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筏头乡“风徐来”竹扇制作工坊承接了代表团300把礼品扇子的加工制作。昨天,记者走进“风徐来”工坊,探访企业成功的诀窍!
沿着筏头老街通往东沈的道路前行,大约4公里就到“风徐来”竹扇制作工坊,企业坐落在清澈的溪水之畔,四围翠山,绿竹满山,竹林就像透光的殿堂,清雅神圣。
走进“风徐来”竹扇工坊院内,初加工的竹子段段整齐地码在墙边,在静静等候师傅的召唤。它们要经过切、磨、煮、烘、晒等几十道工序加工,才能完成华丽的转身,从竹林中默默的一员,成为才子佳人手中的妙物。在这些工序中,烤房的温度在夏季高达60摄氏度左右;蒸煮的过程中,师傅则需要将手伸入热水中来回翻转竹片使之成形,每一片竹片中都凝结了手艺师傅们辛劳的汗水。
“风徐来”扇子品牌的创始人徐春英介绍说:工坊出品的扇子,一直传承家族制扇工艺不敢有丝毫懈怠。扇骨以毛竹为材,毛竹在白露之后取材,扇面采用绢、丝、棉等材料,扇面上绘制古往今来的历史人文图景,制作精良,工艺精湛。主要产品有团扇、绢扇和大刀扇等,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这次承接了北京申办冬奥会代表团的礼品扇子的加工制作,主要得益于一直坚守的传统工艺。
“如何让自己的原创品牌和设计,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风采?这是我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一有机会,我就请教各方专家,希望能够有人指点迷津。这两天,我一直在上海学习,就是想在品牌和设计上实现突破。”徐春英说:自己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结识了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批学者。其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在非遗培训班学员作品展上看到“风徐来”工坊的扇子作品,感到这是结合乡镇乡村进行手工艺品牌设计提升的典型,立即决定实地考察其工坊。顶着盛夏的烈日,汪院长带队,走访了徐春英的工坊基地。
徐春英觉得通过这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契机,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文创资源进行整合,能帮助提升“风徐来”的品牌形象。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也是在“强基础,拓视野”宗旨的指导下,为其提供美术基础知识、设计基本理念。借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平台,徐春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既拓展了学习、销售渠道,也提升了“风徐来”扇子的产品设计创意,为将来营造更高端、更富设计品质与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打下了基础。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