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头拆迁旧厂房挖出老古董
这段时间天气很热,但是居住在筏头乡老集镇上的人们议论的热点却是用石头打磨出来的榨油机,引得人们纷纷围观。近日,记者赶到筏头乡老街旁的原莫干山扇厂,看到了因为拆迁和土地复垦整理,挖掘出的用石头打磨出来的榨油机。
今年47岁的王俊峰是原莫干山扇厂拆迁现场施工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上个月底,挖掘机在平整一个旧厂房时,突然碰到了一块巨石,经过三个人分头小心挖掘,用了一天时间,才把圆盘模样的石头挖出来。随后,又花费了两天,才把一圈的槽石挖掘出来。王俊峰说:“我也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后来问了黄立功等两位老年人,才知道叫千斤榨。”
记者通过访问,找到了居住在筏头乡老集镇半山坡上的黄立功。老人今年79岁,精神矍铄,小时候曾经在塘栖读书,后来担任公社会计,称得上是乡绅。他在现场一边用石块、木棒演示,一边详细讲述着千斤榨的由来。这是古老、原始的榨取植物食用油的原始工具。筏头山里人解放前都还利用它来榨油。顾名思义,千斤榨就是用千斤之力压榨作物。他回忆榨油的方法是这样做的:“将油菜籽用大锅炒好,然后磨成粉末,用稻草铺在木盆里,将油菜粉末倒在里面,均匀地压平,用稻草包扎好,即变成一块块圆圆的菜油末饼。然后取菜油末饼三至五块,整齐地堆放在凿好油槽的岩石上,又在里面的圆盘岩石上凿一大孔,将一根约5米长的树木穿进石孔里。用水牛围绕石槽盘拉动直径约5米的石头碾砣磨碾。油饼在重大的压力下,将油菜饼榨出油来,菜油则顺着石头做的油槽往下滴入盛油的瓦钵中。”
黄立功说:他13岁的时候,还在这里帮助大人参加过榨油活动。每年榨菜油基本都是5月份,一到榨油时间,方圆几里都能闻到油香。特别是新油上市后,各家各户用菜篮、背篓装着各种菜籽来换油,那个时候榨油房是最热闹的。路边、地间都会有一些剩下的菜籽,大家就拿着袋子去一点点收集,拎着一两公斤的菜籽来榨油房换油。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用上了柴油机,千斤榨和这个榨油房也弃之不用了。这里一度成为粮管所和农具厂,后来创办了莫干山扇厂。再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千斤榨渐渐被埋在地下了。
“这些石头,尽管埋在地下也是国家资源。希望热衷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人士,把这些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展览,既是留作纪念,也是能让更多人知晓农耕文化。”王俊峰的心里话,也代表着筏头老街上许多居民的心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