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人 不妨多说说“德”语
现如今,传统的方言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款叫“疯狂的方言”的游戏APP 曾经雄踞苹果商店中国地区免费榜单第三。据“疯狂的方言”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已有公司抛出240万买断单月广告。
德清人说的“德语”有什么来历? “德语”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吴语区通行吴语,使用人口一亿。有国际语言代码。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可以看到包括“德语”的吴语正在衰弱。几十年来,禁止学校说吴语,强制改变小孩语言环境,限制吴语媒体传播,对吴语与江南文化不利。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不几年就能说得一口很溜的普通话,然而于我们的母语,还能熟练掌握吗?能够说一口正宗方言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假以时日,如果只有在博物馆的录音中,唏嘘寻觅母语乡音,那岂不滑稽又悲哀?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加大 “德语”的传承力度。忘记母语意味着什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化的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方水土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历史、饮食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方言。乡音从胎儿期传来,从哺乳时母亲那边传来,从远古记忆传来。它始于出生,只有死亡才能终止这条纽带。
不必在普通话前自卑,现在的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来自天津杨柳青。笔者认为,德清人就应该有“我说‘德语’我骄傲”的自豪感,当然,普通话也得好好学,这样更方便与外界的交流,然而在非公众场合,还是应该多说说“德语”,让“德语”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有什么理由呢?理由不少,条条高大上。吴语有3000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吴语广泛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吴语区风景秀丽,有壮美高山,有江河湖海,有人文园林。吴语区发达繁华,经济竞争力不俗。吴语委婉动听,称“吴侬软语”。
语言学家认为: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来看,吴语很接近中古雅言,继承了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比普通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与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是纯正的汉语,保留全部浊音和大量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是江南人思维方式与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通行于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的认同,是吴越文化的根基。
关于吴语,也有很多趣致的典故。五胡乱华,晋代永嘉南渡,在当时政治中心金陵,吴语是士大夫必学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可见踪迹。西晋末大批北方人南迁, 《世说新语》记载:“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说的就是当时南迁宰相王导带头学起了吴语。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北方人听不懂书圣王羲之儿子王献之兄弟的谈话。那是,北方人怎么听得懂绍兴话?听得懂才怪。唐诗脍炙人口,可很多只有用吴语发音,它才是押韵的诗歌,比如“斜”;据说吴语中的常熟话分八个声调,与唐朝市民说话最接近 。
吴越地区重视教育,文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202位状元,出自吴语区的竟有101人。近当代,吴语区孕育了大量优秀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比如绍兴的鲁迅和周作人,富阳的郁达夫,桐乡的丰子恺,德清的沈铨、俞樾、俞平伯,安吉吴昌硕等等,不胜枚举。威震我国科技届的“三钱”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都是吴语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江浙“吴语系”人士至少占据12席。
“推普”60年,官方也逐渐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处理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有:“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承认语言作为资源的保护价值。翻阅国家“推普”的规定,其实并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方言,多数时候说的是“推广普通话”。幼儿园禁止说方言,其实是一种误读和过度执行,推普不是禁方言,双语是完全可以并存的。
千古江南,吴越为家。母语乡音,活色生香。
这方水土这方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德清人,回家后不妨自豪地多说说“德语”!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