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山成为日军的心头之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德清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死伤人数最多的对日作战——高峰之战75周年。
高峰之战究竟是怎样一场战斗,为什么会打响高峰之战?记者开始查找亲历者,用连续四期报道,试图接近和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
日军抢占京杭国道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德清无数次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其中发生于1940年6月的高峰之战是德清抗战史中影响最大的一仗。
故事还得从“七七事变”说起。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眼看三个月攻占上海可能成为泡影,又岂能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此时,日军利用其擅长的间谍活动,获取了中方情报,同时向一些亲日分子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在杭州湾的上海金山卫找到突破口,于11月5日,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使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导致战局急转直下。
中国军队坚守三个月后上海沦陷。紧临上海金山卫的杭嘉湖平原很快变成日占区。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21日、23日,武康、德清相继沦陷,日军很快占领了穿越武康的京杭国道(老104国道南京至杭州段),因为这条国道直达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以机械化作战见长的日军部队开始在这条国道线上耀武扬威。
但是,日军很快发现,京杭国道东西两边形势极不对称,在京杭国道西侧,集结了更多的抗日武装,尤其是三桥埠西北侧的高峰山一带,是日军难以控制的薄弱环节。控制了京杭国道,意味着日军在南京、杭州一线占据了主动地位,这为高峰之战埋下了伏笔。
扫荡高峰山周边
为清理京杭国道边的障碍,日军不仅对国道沿线的三桥埠、武康、上柏三大集镇实行“三光”政策,对高峰山周边更是不放心,大肆烧杀抢掠。
日军占领京杭国道的时候,莫干山镇南路村的王金庆刚刚学会走路。当年,王金庆的家住在南路福水。福水位于高峰山的西北方向,是日军认为可能隐藏抗日力量的地方。王金庆听长辈说,日军侵占武康后经常进村扫荡。
那时候,王金庆家里有五口人,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和自己。一听到日军进村扫荡,父亲右肩背着一个大包裹,左手牵着王金庆,母亲抱着妹妹,姐姐拎着一只饭篮,五个人一起逃往村后面的山上避难。
如今年已八旬的王金庆告诉记者,他受的“启蒙教育”就是如何逃难。家里吃的每一顿饭,都要将前一顿为避难准备的主食吃掉,随后将新鲜做的主食放入饭篮中,准备逃难时随时急用。王金庆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米饭很少,多为用玉米等做的杂粮。父亲、母亲和姐姐,每一次的逃难都会迅速找到各自需要带的东西,必带的救命粮、保暖衣等绝不会乱放,为了逃命,行动之快实在难以想象。
遇到阴雨天,在山上避难的村民苦不堪言。有时候,日军进村后因没查到线索久久不肯离去,待在山下守候。王金庆回忆说,遇到阵头雨,只能硬撑,有的村民躲在树下采几张树叶当箬帽,小孩便像小鸡找母鸡一样,躲藏在穿着蓑衣的大人腰间避雨。为此,有的村民在山林深处搭起了简易草棚,在逃难时当作栖身场所。
在南路村对将坞自然村(也有人叫斗将坞),记者找到了90岁的崔月娥。崔月娥虽然耳朵聋了,但思路清晰,说话很有条理。她对记者说,那时候,日军经常到南路来搜查抗日武装。当时,她才十来岁,住在对将坞山背面的后溪自然村的娘家。一次听到日军要来搜查,她随大人逃上后溪后面的山上,从山上往下后洪(现南路村委驻地)方向俯瞰,看到了让人极其愤恨的一幕。
这一幕让崔月娥无法忘却:一个日本兵举了一把火点燃了后洪一间民房,熊熊大火迅速升天,民房外面围着“看效果”的日军将枪往上举大声地欢呼,有的日军还站在那里拍手,哇哇的狂呼声传到了山上。
崔月娥对记者说,这种场景跟老电影里放出来的一模一样,甚至还有电影中看不到的场景。一次,她娘家的一名叫“后老太婆”的邻居,落入了日军之手,日军要她交代抗日武装的行踪,还逼她找出“花姑娘”。问一句,一个耳光,稍歇一下,再问一句,又一个耳光,当一无所获后,日军对她狂扇耳光,后来竟然爬上后老太婆家的柴灶,在饭镬子里拉了一堆大便。
企图扫清高峰山区一切障碍
由于县域划分的原因,紧临高峰山西侧的芳山村并不属于德清县,而是属于吴兴区埭溪镇。芳山村是埭溪镇最靠近莫干山的一个村,也是离高峰山最近的村之一。对于芳山这个战略要地,日军并没有少来。
在芳山村,说起高峰之战,村民们都表示非常熟悉。有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一个叫王长春的村民,他家老屋还留有日军扫荡时留下的弹孔。
在王长春家老屋的旧木门、旧门框和木板隔墙上,记者找到了十几个弹孔,有的弹孔大如拳头。主人告诉记者,听长辈讲,这些弹孔是日军从房屋南侧的山坡上打过来的,日军先是一顿狂扫,然后进屋搜查,因为没发现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这幢老屋才幸免于难。
89岁的芳山村村民唐仁元则看过日军在村里抢鸡、放火的场景。当时唐仁元才十二三岁,大人们纷纷躲藏了起来,他因为不懂事,还在村里玩耍,甚至看到了日本兵把村民逃难前来不及背走的包裹用火点着当引火柴,将燃烧着的包裹放入山坡下的草木丛中,用来放火烧山。芳山村后面的山坡被烧成焦黑,光秃秃的一片。
今年94岁的王莲子(音)是芳山村最年长的村民之一。说起那时候的日军,她连说自己能够保住性命活下来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日军到芳山村扫荡,绝不止一次两次,而是经常来。因为在芳山村实在待不下去了,她逃至莫干山下的碧坞村一亲戚家,常常几个月不敢回芳山,每次回到芳山,不是山被烧掉,就是房子被烧,会遇到日本兵又来搜查,便又躲藏回碧坞。王莲子指着公路边几间平房说,那时候这里有三间老房子,日军来扫荡时被烧掉了。
日军搜查扫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抗日武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要稍有一点值得怀疑的动静,就会炮火相加。
武康镇五四村位于高峰山的东南侧,处于日军设立于三桥埠南山据点的视线范围内。一天夜里,村里人都听到一个炮弹落在村里。88岁的五四村村民张荣根说,当时,村里一个大约四十来岁名叫梁庆(音)的村民听到炮声后起床察看,因天黑看不清楚,他的妻子便点亮了油灯,结果油灯发出的亮光被炮楼里的日军当成了靶子,打来精准的一炮,夫妻俩当场被炸死。
从此,村里人夜里再也不敢点灯。
村民设立地步哨
日军经常进村扫荡,高峰山周边各村想出了对付办法——设立地步哨。
既然日军有岗楼岗哨,那么,村民也可以有岗哨。地步哨就是每个自然村派出专人轮流值岗,各自然村之间都有跑步传递消息的联络员,一旦发现日军前来扫荡,地步哨立即将消息传给村里的老百姓,并抄小路将消息报告给邻村。
王金庆对地步哨专门作过调查。以南路为例,日军进入南路的方向通常有三个,一个方向是从安吉经福水进入南路,另一个方向是从埭溪、乔溪方向进入南路,还有一个方向是从武康、三桥埠方向进入南路。无论哪一个方向有日军进入,前面村的地步哨会将消息传递到后面村的地步哨,一站一站传到每个自然村,一听到地步哨传来消息,村民立马上山避难。自地步哨设立后,日军屡屡扑空。
屡屡扑空的日军似乎更有了耀武扬威的底气,也似乎扫荡出了“效果”,甚至带了日本女人到南路村来“潇洒”。南路村村民崔月娥甚至看到过一名穿花衣裳的日本女子骑着一头毛驴和几名日本兵一起在村道上溜达。
日军想通过高压态势压制中国军民的抗日救亡行动,但是,令日军胆颤的事还是发生了。这个时候,中国军民正在悄悄酝酿一场大战,准备把日军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下一篇,记者将为你讲讲高峰山的东南和西北两侧开始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