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如 五万元拨款建成最早的德清人民医院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坚持散步,劳逸适度。”五十多年来,王廷如始终遵照毛主席提出的科学养生十六字诀饮食起居,从未懈怠。6月8日,在乾元镇老卫生局大院里站着的王廷如,一米六几的个子,一身粗布衣裤,一双帆布球鞋,说话缓和清晰,动作干净利落,不认识的人肯定都看不出,他今年已有88岁高龄。
1954年,王廷如和十几位战友一起南下来到德清。刚到没多久他们就发现,江南毕竟自古繁华地,比起山东来,无论吃的、用的都要好上不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时候南下,我就是抱着来看一看‘天堂’的想法。”说起当时来德清的缘由,王廷如还记忆犹新,德清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
之后,王廷如就把当时百废待兴的德清当作家园,为了德清的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再也没有想过要回到北方。
作为德清卫生局成立后的第一位局长,王廷如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在县委和县府的重视下为德清卫生院(现德清县人民医院)建成了最初的门诊大楼。原来,解放前整个德清的医院只有三个人,一个院长,一个医生,一个护士,整天提着装有注射器、听诊器的篮子跟着县领导到处跑,被人称为‘提篮医院’。经过解放初期七八年的发展,也才仅有十几个人,在当时德清“南山堂”药店后面的几间旧房里为病人看病。
1956年,德清县卫生局从文教局分离出来,由县委组织部分派了三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局的工作。王廷如到位后,认为这样的医院,肯定不能胜任新时期的卫生事业,就通过努力向省卫生厅申请了5万元的拨款。
第二年,这笔巨款就成了如今德清县老人民医院的初始建设资金。“两年里,我们建成了两层的门诊大楼,还有两侧的几个住院病房。”谈话中,王廷如还讲起为人民医院选址的故事:考虑到轮船是当时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为方便百姓前来看病,自己与当时的县领导多次提出建议,才最终将医院建在了长桥河边,成为了当时的一处地标建筑。
其后的几十年里,王廷如一直在县卫生局工作,直到离休。对德清的卫生事业,他有着别样的感情,因此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关心德清的卫生事业,他知道如今的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已超过千人,也知道德清医院的医生平时非常辛苦……
王廷如的生活很朴实,但他很坦然,他说:“我们那一代人,做的都是为党为人民的工作,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争得什么样的利益名声,只要曾经奉献过的事业在发展,就会很欣慰了。”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