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器与一朵菊花
一块看上去很普通的石块,为什么是12万年前留下的珍贵石器。近日本报社会新闻版对此作了解释报道。不少读者由此萌发更大的兴趣:德清地下到处是宝,脚下踢到一个石头,一不小心就是12万年历史。
据前几次相关的报道称,德清的莫干山镇、武康镇、乾元镇等几个有山的乡镇,均已发现旧石器地点。莫干山镇的何村、劳岭、高峰一带发现了多个旧石器地点。它给我们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12万年前的人类是如何在德清生活的?难道这里是陆地与海的交界,东边是海,西边是山?
笔者有点担心,这样的珍贵石器,在专家眼里是宝,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块石头。德清各种旅游资源要素随处可见,会不会因为我们认识不足而不被我们珍惜?
其实我们有过很深刻的教训。
讲一个与此“无关”的故事。
民国时期,德清的雷甸、下舍一带种有一种植物——德菊。民间也有喝德菊茶的习俗。
1932年罗迪先《德清新县志》〔2〕载:“菊,绿心白瓣,气香味甘,历久不变,下舍、雷甸多种之,今名德菊。”
但是,几十年来,德菊在德清已经失种,仅存在于老中医的记忆中。1961年版的《中药志》仍载有“贡菊花主产于安徽歙县(徽菊),浙江德清(德菊)”。
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82年,安徽中医学院的专家曾到德清调查,结果发现德菊在当时就已经失种多年。
德菊失传了?
1896年(清光绪22年),一个徽商来到德清,将长在德清土地上的白菊花引种到歙县大渊源,1912年发展到歙县的金竹岭等地。到1985年时,年产量已超200吨。歙县人赵保康1944年(民国33年)编著的《歙县之白菊花》对此作了记载。
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现在,徽州贡菊已成黄山的名片之一,相当多的游客不看山不看古村落,只为贡菊的那缕药香,秋天满山的花海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当然,当地另有一传说,宋朝时,德清的菊花作为观赏菊花已被徽商从德清引种到徽州,渐渐培育成了徽州贡菊。)
一个偶然的机会,德清的菊花,因为有了徽州人珍爱呵护,经过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辛勤劳动,让它变成了徽州的宝。
过去,我们德清既没有将德菊变成药材资源,现在,我们更没有将德菊变成旅游资源的基础。
一棵野草,一朵野花,在常人眼里,它就是一棵草一朵花。许多东西,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它仅是一棵草一块石头,但失去了就永远消失了。一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石器,你不珍惜不仰视,没有敬畏之心,它就不是一块宝,更变不了旅游资源。
德清有许多古桥已经毁掉,许多明清建筑已被拆平,许多古窑已经消失。你当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今天你能喝到莫干黄芽,你能喝到下渚湖烘豆茶,你能喝得到德菊泡的茶水吗?喝不到,或是永远喝不到了。
幸运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发现这些文物资源、植物资源不仅关乎到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