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共享宜居幸福生活
初夏,漫步城区,绿意醉人;走街串巷,亮丽整洁。
作为一座城市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卫生县城”一直是德清人民不懈追求的梦想和目标。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是德清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建设“两美德清”的现实要求。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为民创卫 宜居愿景渐成真
一车车垃圾倒入压缩机,经压缩后再运往垃圾处理厂,这是在我县各乡镇每天都会发生的一幕。去年以来,我县大胆创新实践,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将县域范围内的12个集镇、151个行政村、1211条河道、1093公里道路和2193万平方的绿化,进行多级网格化布局,高密度配置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各级网格共配备环卫车辆840余辆,日平均收集垃圾402吨。
“保洁员早晨路灯还亮着就来打扫,而且是全天候的保洁。等晚上路灯再次亮起时,他们才收工。有了他们的辛苦,到哪都是干干净净。”家住私营城的新居民黄润叶说。
环卫设施的完善,让城市有了清洁的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公共交通设施改造提升,则为市民出行开上“绿灯”。
七纵三横十条大道基本贯通,办公楼、商住楼高楼耸立,沿途漂亮的景观带让人啧啧称赞……近年来,德清全面启动城东新区、科技新城建设,8条道路建设使得城市交通网络逐渐完善。
随着人们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绿色低碳出行越来越受到市民重视。因此,除了德清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版图”不断扩张外,武康城区陆续建成启动40个港湾式公交候车亭、中心城区新增专用停车位2902个。
“现在的农贸市场干净多了。”走进兴康南路综合市场,拎着菜篮子的李凤珍阿姨开心地说。全面打造城乡一体化供水网,启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市民买菜有去处,居住环境好,污水有地方排……硬件设施的完善,构建起城市的“肌体”,展示了城市新形象。
占道经营、垃圾遍地……如今走在群安小区,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马路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修缮一新的人行道,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近年来,通过疏堵结合的整治,存在多年的 “马路市场”被取缔,摊贩搬进了崭新的农贸市场。
乱停放车辆同样是市民高度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看见有乱停乱放的车辆,执法人员会及时摆放整齐,并告知停放者下次一定不能乱停放。经过整治,我们店面门口的环境通透了不少。”千秋街某饭店经营者常师傅说。
全民创卫 文明新风永传承
在德清,“全民创卫”是一个深入城市骨髓的词语。
从上到下,从意识到行动,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和巩固,从来就不是仅仅依靠党委、政府就可成功,而与这个城市,与万千德清人息息相关。
正因如此,“创卫”的努力,也给德清带来了全民环保的生态理念,无论孩子、老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新居民。他们关注创卫,支持创卫,用行动推动创卫工作。在德清远望幼儿园,孩子们很多玩具都是由旧轮胎、易拉罐等废品做成的。每年一次的“环保节”,不仅让孩子成为环保宣传的主角,也让家长们深受教育。
其实,今天的德清人可以拍着胸脯自信地说,这样的生态文化之根早已经深深扎进每个人的心里。百姓自发组成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志愿者服务队;学生们义务在水库边、河道旁巡查;党员干部更是带头活跃在治水的第一现场,发放治水资料、清理河道垃圾……
城市的进步和成长只有新的起点,而不会有终点。今天,当蹒跚学步的孩子们攥紧糖果纸,寻找垃圾桶时;当青少年走上街头,自觉为家园“挑刺”时;当退休的大爷大妈戴上小红帽,主动维护着市容市貌时,一种卫生习惯、一种文明意识正在传承、延伸和弘扬。
这条发展经济和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相融合的道路,不仅保护了县域内的绿水青山,还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促使城乡百姓增收,实现了双赢。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