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北村文化礼堂:文化传承的守望地
在新安镇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叫舍北村,小河环绕,芳草花香,呈现着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一个春日午后,阳光暖暖的,村民们搬来了长凳坐在河边,正对面就有一个戏台,戏台临河而立,古桥万善桥与之相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桥头,传来阵阵稚嫩的童声。只见,万善桥的对岸缓缓走来了一群孩子,他们身着红蓝两色的古代学士服,摇头晃脑坐在万善桥上吟唱三字经,宛若穿越回了古代。
这是独具当地特色的走桥文化,孩子们诵读经典古文,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礼。
时间再回到上个周末,浙江省沈氏宗亲会的十多名会员相约来到舍北村文化礼堂,参观沈约纪念馆,寻找与沈氏一族的渊源。他们对这个小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连连赞叹。
“现在,每逢节假日,来参观文化礼堂的人很多,有本地村民,还有不少是外出的游子。”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董琴笑着告诉记者,短短半年时间,参观者已达3000多人次。
安静的小乡村,变得热闹起来,这源于去年村里文化礼堂的建设。
而这个文化礼堂有什么魅力,能让人趋之若鹜?让我们走进舍北村文化礼堂一探究竟。
在万善桥的北岸,就是文化礼堂,“崇学尚行,诚信友善”的村训张贴在墙面的醒目位置。“这之前是蔺庙,改建后,打造成德清院士馆、沈约纪念馆、蔺相如祠、励志典故画廊,这些都是文化礼堂的组成部分。”舍北村党总支书记钱建坤介绍说,打造文化礼堂,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文化意识,把优秀的文化底蕴传承给下一代人。
走进德清院士馆,杨学明、盛志勇等五位院士的事迹介绍,丰富翔实。村民蔡凤英带着亲戚正在馆内参观,看到杨学明的照片,赶紧自豪地介绍起来:“学明就是我们村里的,他是科学家,可是了不起的人物。”
离开院士馆,来到沈约纪念馆和蔺相如祠,人气同样很旺。“以前听祖父辈都说起过,沈约、蔺相如和我们村的渊源,可都是含含糊糊的,现在看了这些资料介绍,清清楚楚,以后要让我的孩子也好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村民沈法庆说。
彰显文化育人之“神韵”,文化礼堂要有庄重的文化印记。新安镇党委宣传委员陈磊说,通过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村落文化传承为契机,把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增强村民认同感、归属感,提升村民素质。接下来,已和教育部门进行对接,将舍北村文化礼堂作为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激励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人们常说,文化是根,那是因为文化的背后是数百上千年岁月的积淀,是沧海桑田中历史的见证。舍北村文化礼堂,不仅仅是留下纪念,更是对于历史、对于文化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
今日观点
“文化礼堂”是精神家园
■ 一鸣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今,分布在我县48个村庄、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无疑是村落文化的载体,成为众多村民精神生活的家园,发挥着浸润心田、凝魂聚气的作用。今天报道的舍北村文化礼堂就是有力的诠释。
千百年来,乡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农民,同样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古朴的村史村情、醇厚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家训村训、道德的崇尚弘扬等等,成为人们世代繁衍、血脉传承的精气神,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魅力,洋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了人们念念不忘的“乡愁”。建设文化礼堂,这些是宝贵的资源和基础。唯有建设好文化礼堂,这些珍惜的宝贝才能展示和保存好,才能真正承载起乡土社会的公共记忆,才能潜移默化地传播爱国、爱乡、敬业、向善的价值理念。
如今,文化礼堂建设在我县正如火如荼,依托这个平台,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成为现代化特色的文化阵地,培育了新文化新风尚,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涵。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进文化礼堂,逢年过节举行的各类文艺演出在这里,有的村庄把村民生日、乔迁、结婚时的酒席也在文化礼堂举办。在文化礼堂里可以读历史文化、体会传统韵味;在文化礼堂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听戏曲、看电影、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孩子做游戏、滑滑轮、打篮球,妇女跳舞、老人下棋,文化礼堂做到了“小孩子能够玩得欢,年轻人能够坐得下,老年人能够进得来”。从今年起,免费的网络信号还将覆盖所有的文化礼堂。
打造农村文化地标,建设农民精神家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延伸和深入,我县的一个个文化礼堂必将成为一条条精神脉络和一座座精神苗圃,将一个个村庄的文化延伸开去,闪烁出各自独特的光芒,孕育出崭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