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庄博物馆带给你这样的惊喜
发展成本时,安泰(德清)时装有限公司却在去年“退出”了30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改建成企业博物馆,命名“桃花庄博物馆”。
安泰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已经名声在外,其打造的博物馆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近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访客看:有深度也有广度
走进公司大门,迎面就有一幢两层楼的红色建筑,桃花庄博物馆便在其一楼。
未到博物馆大门,先见到南面墙上的一首“曲子“,题为《临江仙·德清》,一问竟是安泰“掌门人”钱安华的作品,“楼外疾来樱雪,天边渐去孤鸿,层林尽染落霞红……”描绘了德清的美丽风景,也寄予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文化的形成都有历史渊源,桃花庄文化也要找到在德清文化中的位置。”钱安华说,到德清十年多,办企业的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对德清文化的研究,希望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和力量,只要有空,他就会“带队”到德清各地采风。因此,对德清的介绍正是博物馆展出的第一章节。
在这一章节,除了有基本的德清介绍,德清的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武康石文化等内容也一个不少,包括详细介绍和收集的相关民间物品,更有“桃花庄”对德清传统文化的独到研究——96位德清名人,他们有的出生在德清、有的在德清生活过、有的在德清出过政绩。
有多少人知道德清历史上出过八位皇后(妃)?在桃花庄博物馆中,有对这八位皇后的详细介绍,还有她们嫁的皇帝和她们所生皇子的照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其他地方可看不到这么详细的德清史料。”记者走访时,正好碰到了慕名前来参观的武康镇居民李大爷。
桃花庄博物馆的德清文化展让李大爷和同伴们看得津津有味,再到企业部分,参观的脚步依然快不起来。大家围在一个个玻璃展示柜前“探西洋镜”。原来是安泰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从各自家乡带来的特色“宝贝”,六管苗族小芦笙、大方漆器、罗甸玉手镯、黔虎牌、水族绣花鞋……70件套展品都有详细的介绍。
来自贵州的聂登英是苗族人,得知公司办博物馆需要员工自愿提供来自家乡的常物,她马上想到了自己学做的第一件民族服。“是用家里自己种的麻织成布匹做的,再用颜料染色,小花部分要一针针绣起来。”这件衣服对聂登英来说很有意义,现在正“躺”在一个独立的玻璃展柜中,周末时,她还可以带着孩子来“观赏”。
员工看:我们的精神家园
博物馆既是企业德清传统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更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在企业成长历程的展示里,有几张德清新厂区刚刚落成时,员工们在厂里的留影,穆玉红就在其中。“企业刚从杭州下沙搬到德清时,我是抱着‘来看看’的心情过来的。”2000年就加入安泰的穆玉红当时已经在杭州成家,2004年安泰刚到德清时,回家并不方便,但最终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一直干到了现在。
2008年金融危机时,家人打电话来问穆玉红是否会提前放假,她在安泰却一点也没感觉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那一年,安泰还出资改善了员工的伙食。还记得2010年要举办首届“桃花庄牡丹狂欢节”前,召集中层投票表决是否支持这项文艺活动,刚到会议室时有不少人像穆玉红一样犯嘀咕:“工作已经够忙了,还要增加负担。”但是,钱安华一番简单的“演讲”就让大家做出了一致同意的选择,老板“建设快乐工厂”的呼吁让穆玉红至今难忘。
博物馆内展示了安泰成立以来组织或参与的多场文艺活动,在多张表演照片中均有“露面”的于晶晶正是在首届牡丹狂欢节上首次登台表演,“那种激动的心情真的很深刻。”如今,她已经从一个安徽宿州小山村走出来的打工妹成长为一个“专业”的舞者,去年取得了两项街舞教练证。这一切改变都是从加入安泰开始的,2009年7月,她来到安泰的缝纫车间做车工,第二年春天加入了安泰刚刚组建的舞蹈俱乐部,安泰的各种俱乐部为她这种有兴趣但是没有地方发挥的员工搭起了平台。
女儿外出打工却把工闲时间都花在了学跳舞上,一开始这让于晶晶的父母不能理解。但是听着女儿讲述自己在厂里学习文艺各种开心的事,看到女儿带回来的登台表演视频,父母变得支持了。去年12月,安泰18位纺织女工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表演了电影《如果·爱》中的经典舞蹈《十字街头》,于晶晶便是领舞,节目一播出,老家的亲戚朋友们都给她打来祝贺的电话。考出教练证后,于晶晶正式“脱岗”了,成为公司里的专职舞蹈老师。
后记
记者到访时,安泰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正在对博物馆进行再改造,工人们正在逐片对展区进行重新布展。“主题将更加突出,进一步展示我们桃花庄的魅力。”钱安华表示,这次改造综合了访客和员工对博物馆的意见建议,要让企业的博物馆更有看头。
桃花庄博物馆配套公园般的厂区环境,这里更像一个景点。实际上,钱安华确实有一个梦想,要打造一个集创意开发、产品设计、商品生产、影视制作、旅游观光等一体的德清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安泰正朝着这个梦想稳步前行。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