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标开始走向治本,且看——县桥河的脏与清
这里是乾元镇县桥河。乍暖还寒的初春,河水依然很冷,闻不到臭气。
一名环卫保洁工人正在打捞河中的漂浮物,即便刚刚捞过,但河面上脏兮兮的油水无法被捞走,一阵阵泛滥开来,缓慢地由西向东流淌。不过,河道帮岸上新添的管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两岸的污水将接入这些管道,以后会统一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县桥河治污开始走治本之路了。
多年来,县桥河河水之脏是出了名的。
为了这只有半公里多长的河道变清,当地人想了不少办法加以治理,但每次治理都会“反弹”,河水稍稍变清后,不出几日又会变脏,屡治屡脏。
十多年前,县桥河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治理。当时的县桥河河底垃圾淤积,水底不断冒出气泡,县桥河两岸恶臭阵阵,已经到了“洗拖把也嫌脏”的地步。据分析,其原因是河底腐蚀物过多,不断发酵产生沼气。当时的处理办法是:清淤。
参与过当年治理的一位知情者说,考虑到县桥河两边帮岸年久失修,深挖清淤后,可能对两边住宅墙基造成下沉塌陷的隐患,于是对河底浇筑了混凝土材料。但这种治理方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相关消息甚至上了《人民日报》,有上海读者专门写信寄至当时的《莫干山报》,认为这种方法很不生态。
十多年来,县桥河水质时好时差,但总体逐年下降,希望进一步治理的呼声一直很高。
乾元民间流传一个故事: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两次到过乾元。第一次船行县桥河时,耳闻岸上书声琅琅,眼观船下水清鱼多,皇上龙颜甚悦。第二次再来私访时,又听到了岸上的声响,细听却不像读书声,一打听是搓麻将赌铜钿的“噼噼啪啪”声,低头一看河中垃圾氽来氽去,感叹民风变差矣。
但就是这样一个找不到出处的故事,人们还是将其说得绘声绘色,似乎真有其事。
这也难怪,因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从出生到现在,从来就没有见过县桥河里有人游泳,只有故事里才能寻找到那种只闻书香不闻水臭的幸福感觉。“梦想虽丰满” 而“现实很骨感”,垃圾随手往河中扔的现象屡见不鲜,污水随便往河中排的做法十分普遍。
有人开始责怪附近的居民素质太差,几乎每一个人都对这样的行为看不惯,但几乎每一个人对河水的污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乾元镇多次派出力量对两岸居民进行环卫宣传,点赞的人很多,但是总有垃圾“从天而降”。
原先居住于县桥河边丁家弄的宋先生说,有的人把垃圾从家里拎拎出来也不愿意,而是直接从窗口扔向河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桥河还有人游泳,应该说,河水变脏开始于八十年代,当自来水管道进入两岸居民家庭后,人们仿佛不再爱惜河水,记忆中县桥河是从那个时候变脏的。
人们不愿提及的一个因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马桶的大幅度减少。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伴随着煤饼炉的烟雾,“唰唰唰”的马桶洗刷声成为老县城“最具市井气息”的一景。但自从自来水入户后不久,人们很快发现了抽水马桶的便利之处,商家将抽水马桶取了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座便器。然而座便器并没有像老式马桶那样与环保“配套”,下水管网并未同步跟上,县桥河成为事实上的粪坑。
乾元环卫所负责人李学敏至今依然记得,多年前他还在环卫所分管生产,在县桥河的一次清淤时,几名环卫工人被直泻下来的粪水浇了个透,却没人承认是谁直排了粪水,挨家挨户做宣传也无济于事。李学敏告诉记者,其实,环卫所并没有中断过收集马桶粪便的服务,直到今天仍有粪车来回于乾元镇的小弄堂收集粪便。像县桥河边的丁家弄一带仍然有10来只“要紧桶”,这主要是住在老房子中的老年人仍在使用,环卫所通常隔日取一次。
虽然直到今天环卫所依然保留着粪便清运服务,但大多数住户已通过各种看不见的地下管道解决各自的“方便”问题,这些污水哪里低就往哪里流,加之附近大小餐馆的生意日益兴隆,却让县桥河日益不堪重负。
让县桥河得不到喘息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乾元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老底子属于荒郊野外的西门外、北门外都变成了居民区,而西门外、北门外的地势又高于县桥河两侧。在人往高处走后,水仍然往低处流,附近数千居民家庭的污水最终汇集进了县桥河。容不下污水的县桥河只能以“臭”来警告无休止排污的居民。
在县桥河边居住过三四十年的费先生认为,县桥河变脏的一个外力因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与六十年代之后对比,县桥河水流的方向与今天的流向是相反的。现在的水流由西向东,而五六十年代是由东往西流淌的。这里面蕴藏着古人对老县城规划布局的智慧。
据分析,其流向改变的原因与当年的导流港拓宽有关。原先的导流港,即德清大桥段的河道十分狭窄,使上游东苕溪的来水向北进入导流港受阻,导致县桥河西端的水位低于县桥河东端,而县桥河东端老的东门城桥有四个笨重的桥墩,这四个桥墩起到了一定的拦河坝作用,既抬高了县桥河西端的水位,又起到了一定的回流作用,让东苕溪上游的来水,先经过长桥河,到达东门城桥后,一部分水继续往东流,而另一部分水流通过县桥河再次折返向西,进入导流港后最终往北流动,使得县桥河长期有活水流淌。而后来,为了防洪抗洪,导流港挖深拓宽,西桥河水位呈现西高东低态势,而县桥河西侧也修建了水闸,并且东门城桥进行了两次重建,县桥河的出口和进口的环境与五六十年代之前大不相同了。
至于县桥河西端的导流港,水环境也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记者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导流港德清大桥段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极少看到由北向南流淌,而从八十年代后期起,由北向南水流倒灌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杭州城北祥符水厂、余杭水厂先后将取水口设置在德清与余杭交界处的东苕溪,而这两个取水口都在乾元长桥河及县桥河的上游,供应着杭州城北及余杭200多万人的饮水。据报道,余杭的东苕溪奉口取水口每天取水大约30万吨,尤其是夏季枯水期,上游临安的来水尚未到达德清就已被上游水厂吸走大半,甚至还得让太湖水倒灌补充,无意之中让县桥河的水源由充裕变成匮乏。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水资源却越来越紧张了……
2014年可以说是县桥河周边水环境逆转的一年。去年以来,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开展,东苕溪水质明显改善。
紧贴县桥河的梦金园金店的老板倪立芳见证了这一切。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择址于此开金店,几乎每天都闻到臭气,尤其是夏天,窗子都不能开,深深体会到只有山清水秀才有幸福生活。前几年,县桥河外围包括长桥河、导流港的水都是泥浆水,长桥河和导流港两岸附近密布养猪场,水环境极其恶劣。而去年,矿山、生猪养殖业都得以有效整治,污水管网也正在大力推进,县桥河附近的公厕得到了改造提升,他相信县桥河变清已经大有希望了。每天与黄金打交道的他,越来越感到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
近来,县桥河两岸的截污管网正在铺装,但是在采访中,仍有居民表示怀疑,因为有些人将垃圾袋拎进垃圾桶都做不到,要让县桥河变清,即使工程技术上能够解决,但习惯了乱丢乱排的行为何止是一条污水管网就能截住?
走向治本,我们或只是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开头一步。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