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切叶墩 150把稻草巧做成
在禹越三林村,虽然已很难见到养蚕的人家,但提起沈林奎,上了年纪的人却都知道,他掌握着一门养蚕必不可少的手艺——做切叶墩。
切叶墩,顾名思义是切叶子用的蒲墩,用稻草做成,整体呈圆形平板状,厚15~20厘米,直径60厘米左右,相较于木头砧板,切叶墩表面没那么硬,切的时候不会伤到叶子,所以常被养蚕的人家用来切桑叶,这样对幼蚕的饲养较有利。别看这简简单单一个蒲墩,但想要做好,不下几年苦工夫可不行。
沈林奎的这门手艺来自他的父亲。他还记得1965年自己刚开始学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生产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靠挣工分过日子。当时的东部水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养蚕,都要用到切桑叶的切叶墩。而那时,在整个高桥区域,会这门手艺的却只有沈林奎的父亲和父亲的师傅,所以每年养春蚕的时节,沈林奎的父亲就很少在生产队挣工分,而是带着年仅19岁的沈林奎到各个生产队去做切叶墩。
做切叶墩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刚开始的步骤如捆柴火,先将竹篾做的外箍竖直立在地上,将一把把处理(捋干净,按固定长度切断整理齐)过的稻草放到箍里面,等到大的空间缝隙填满,用手很难再将稻草塞进去之后,就可以将箍放倒了。不过此时的切叶墩只是半成品,松松垮垮的还不能用,接下去要用专业的工具塞进去更多的稻草,将整个蒲墩撑到如木头般坚硬,才算初步完成。最后,还要用一把大砍刀将切叶墩表面的稻草梗切平整,才算大功告成了。
那时有村民见过了沈林奎做切叶墩的整个过程,觉得不难,曾自告奋勇尝试,结果在塞稻草和切稻草两道工序上栽了跟头。原来一个切叶墩要塞进150把左右的稻草,别看就是用锤子把稻草锤进去,但要知道稻草可是软的,如果力气太大或者方向不对,稻草就会断掉,如果力气不够,那肯定就锤不进去,需要制作者竭力控制好塞稻草力度和技巧才行。而在切稻草的时候,由于稻草全部被压紧压实,一般情况下用刀砍都很难砍进去,所以切的时候又要用到巧劲。所以这两道工序下来,即使在冬天,也会把制作者累得满头大汗。
“最后两步是最难的,所以我们那时候算技术工,当时一个成年人在生产队干一天活可以赚0.5元钱,而我阿爸做一个切叶墩用大半天时间,就可以得到2.7元,除去交给生产队抵扣工分的1.8元,还可以有0.9元的收入,而那时候的木匠师傅一天的工钱也才1.86元。”沈林奎语气中充满怀念,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手艺是独一无二的,常常有来自湖州、余杭、嘉兴的人载着满船的稻草,前来求取沈林奎父子制作的切叶墩。靠着这门手艺,沈林奎家在其他人都要借钱过年的时代,一直都可以自给自足。
沈林奎告诉记者,在包干到户以前,每年的正月到三月间,自己和父亲都是专职做切叶墩的。从刚开始给父亲打下手,捆扎稻草,到慢慢地塞稻草,到最后所有程序一把抓,沈林奎足足学了五六年,他说:“每年真正做这个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加上最后塞稻草和切稻草两道工序,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来掌握用力的窍门,所以学个五六年也不奇怪。”
1981年包干到户后,生产队被解散,养蚕的人家几乎都需要用到切叶墩,所以那几年,沈林奎和父亲是天天忙个不休,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做一两百个。可世事无常,黄金时间没过几年,到了90年代初,村民们开始或下海经商,或外出打工,在家养蚕的村民急剧减少,渐渐地切叶墩的需求也就少了下来,沈林奎原本打算传给外甥的这门手艺,也就断绝了传承下去的念想。
“1995年开始,基本上很少有人家要买新的切叶墩了,而且那个时候做一个切叶墩才13~15元钱,与经商和打工相比,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沈林奎说那时自己的年纪也将近50岁了,加上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只是在有人拿到家里来修的情况下,才帮帮忙,其他就不怎么接活了。
如今,69岁的沈林奎说起自己跟着父亲做切叶墩的那段经历还是十分激动,毕竟那个时候,自己和父亲手握一门技术,除了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还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对一个手艺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的呢?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