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浴汤”渐行渐远的老习俗
人要洗澡,天经地义,而各地洗澡的方式,似乎也并无太大的不同,不外乎淋浴、池浴或者盆浴,但在我县西部山区的一些农村里,却还留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洗浴方式——“浴汤”。
“浴汤”,就是在锅子(浴锅)里洗澡,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当时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士兵们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因为冬天在水里洗澡太冷,就发明了锅浴,在锅子里烧了一大锅水,然后大家轮流洗浴。
与之类似的是在明代出现的公共浴池,在浴室后面安置一个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加满水后,通过在锅底加热,让锅中热水与池中凉水对流,使得浴池里的水逐渐变热,以便于人们在冬天洗浴。
而“浴汤”目前大多分布于江浙皖一带,特别是苏州、无锡、常熟、湖州等地区的农村。由于锅浴要用到水和柴火,所以一般农家都会把锅浴房建在柴房的一角。从外面看,这是一间占地三四个平方的小屋,里面大半都被形似单眼灶台的浴锅占据,四四方方一个三尺高平台,中间嵌有直径四尺的生铁锅。浴锅的三面围墙,只在另一面留出空间,方便人的进出。
“在我们小时候,村里建得起“浴汤”房的一般都是地主、富农人家,直到上世纪土地革命之后,村里的私人浴锅才被拆除,开始按生产队为单位,建起公共的‘浴汤’房。”东沈一位80岁的老大爷向记者介绍到,“每个生产队基本都有两间锅浴房,分为一男一女。里头是两个锅子同筑在一个平台上,一次可以洗两个人,这样就能让大家干活回来后都有机会洗澡。”
那个时候,生产队里每户人家都会轮流“烧浴锅”,轮到的人家,负责挑水,并将凉水烧热,虽然出力颇多,但可以第一个洗,也算是给予他的奖励,因为一般一锅水都要洗一个村子的人,所以到最后,基本也都成了泥浆水。其他人家要洗的话,就需要自带柴火去锅浴房,和前来排队洗浴的其他村民合作,一个烧火,一个洗澡,轮流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不再是洗公共锅浴,而是在家里自己建一间“浴汤”房,仅供自己家人使用,不过也只是一锅水。当然也有赶时髦讲究个人卫生的,会如城里人一样,洗淋浴。
每到寒冬,“浴汤”都会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大家都喜欢将浴水不断加温,直到洗得大汗淋漓,才心满意足地起锅。筏头乡四联村的女婿张先生是安徽人,每年冬天到丈母娘家做客,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一场锅浴,每次说起来都是满满的羡慕:“我们那都没有这样的洗法,这要比在外面澡堂里泡大池还要舒服得多,但只有在这里我才洗得到,所以我来的话每天都要洗一场。”
当然,也有看着新鲜,却不敢尝试的。刘女士来自上海,在庾村一家民宿工作,她第一次见到浴锅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在她的思维里,从来没有听过在锅子里洗澡这样匪夷所思的洗浴方法,不免怀疑会不会不小心被煮熟了。另外,她还听村民们说洗澡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技巧,不然会让铁锅壁烫到,所以她一直没敢尝试。
如今,用柴火烧水的人家越来越少,很多人家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要洗澡的话,就直接从热水器放水到锅里,类似于盆浴。只有在冬天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水温不够,才需要添上几把柴火。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城市里的淋浴,有的农村零零后,除了幼儿的时候洗过,长大后都已不再洗锅浴,甚至都已经不会“浴汤”。
有报道显示,常熟曾将“浴汤”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在我们这,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浴汤”也将成为人们口中的回忆吧。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