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村汽车站 那些年一起排队买票的日子
近日,庾村交通纪念馆顺利开馆,它的前生是庾村汽车站。现在的纪念馆内,摆放着一帘帘用文字、照片记录下来的民国历史,但对于现在居住在庾村集镇的老一辈来说,能回忆起的却是那段需要排队买票的热闹日子。
老车站的最后一位售票员
於冬英,庾村汽车站的售票员,今年61岁。在车站还是公家经营的日子里,她在车站做了十多年的售票员。
“那时候从庾村发往外地的车子只有两个方向,分别是杭州、武康。别村的村民要到庾村集镇买票,有时候需要凌晨三四点出门,实打实走到车站。”那个时候的於冬英大约二十多岁,看着每天人来人往的车站,大好年华的她将这份工做得有滋有味。
“有时候派完票,大家正在排队等车时,我就上去跟他们聊天,什么家常都能聊到。”以至于老车站关闭了,住在沿街的居民还能清晰地想起当年於冬英卖票的情形。“卖票的那个阿三啊,那时候在车站等,就跟她聊天打发时间,她好啊,在站里卖票就行了,清闲。”村民口中的阿三就是於冬英本人,可奇怪的是於冬英是家里的老大,但偏偏老村民都喜欢叫她阿三,“我也不清楚,就这么被叫了几十年,阿三就阿三吧,听习惯了。”
那时,阿三的工作可是一个好“桑(生)活”,给公家车站卖票,定时给工资,不用下地干活,农忙时节的日子,她几乎没体验过,但这段美好的时光也跟随老车站的没落而结束。
“结束也有三十几年的时间了吧,具体我也记不清楚了。”回想起以前在车站卖票的日子,阿三感叹道:“那算是我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了。”听似轻巧的一句话,但从阿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一丝丝无奈和惋惜。
随着老车站被私人承包的公交车代替,阿三也失去了售票员的工作,之后便开始在镇上、村里打零工。现在,打零工的机会也少了,她开始帮镇上的李师傅缝鞋子,成了他的帮手。
老街居民的温馨回忆
姚彩娥的老家在三九坞,偶尔要到武康探亲。“到武康两毛五,需要凌晨三点多出门,走到车站买票,就算这么早出门,还有可能买不到票呢。”姚彩娥回忆道,那时候出门还得拖着孩子。
“一开始,去趟杭州需要一块三毛九,过段时间涨一次价,等到车站关门前,我记得票价是六块多。”张华今年八十多岁了,住在老车站斜对面,大约二十多米的距离。他是一名理发师傅,十多岁学出师了之后便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给人理发修面,一晃眼六七十年已经过去。
那时候,店里的理发器具都是到杭州买的,因为离车站近,张华不需要起早赶路买票,看着时间差不多了,走到车站就行。
“我记得去杭州的车子是一早上从杭州开来载客的,一天也就一班车,时间是9点10分,要是办完了事情要回来,就得从德清(现在的乾元镇)转车,很是麻烦。”
虽然老张已经八十多岁,但对那段出门坐车的记忆却依旧清晰。“到杭州的车子要经过三桥、上柏、瓶窑、彭公,一路颠去大约两个小时。”虽然颠簸,但对于能走出小镇的村民来说,沿路的风景都是新鲜的。
老车站变身交通文化馆
三十多年前,需要出门的村民越来越多,但老车站车辆少、班次疏,运营模式逐渐跟不上小镇的发展步伐。在私人承包公交车的模式出现之后,老车站也逐渐被小镇的居民遗忘,只是安静地守着小镇和居民。
现在,随着莫干山镇精致小镇和燎原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的启动实施,庾村汽车站这个见证莫干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也被世人忆起,变身为庾村交通纪念馆,供镇上村民和来往莫干山、洋家乐的旅游浏览。
“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打拼,它的变化和发展基本上都错过了。”在交通纪念馆内,一名八十多岁的老人正仔细阅读着这座车站的今生前世。
老人名叫许小毛,小时候便跟着家人到外地发展,今年才回到庾村,准备回到这个安静的小镇养老。现在的庾村已经无法和老人记忆中的样子重合,对于它的发展变化,老人也有诸多感叹。老车站的繁华和没落都没能见证,但至少叶落归根,能在这里看到它今后的变化,也算是参与了它的变迁了。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