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山里扎洗帚40年
洗帚曾是每个家庭灶台上的必备之物,清洗镬子、锅子又干净又不伤锅,一把能用大半年,还很便宜。而如今,大部分家庭的厨房间里,已经看不到洗帚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钢丝球。最近,记者在莫干山镇福水村见到了一位85岁的老人,他还在扎洗帚,而且已经扎了四十多年。
这位老人名叫王阿生,他正在扎洗帚,老伴在边上帮他理竹根。昏暗的小屋里,堆着不少用来扎洗帚的竹根,还有不少扎好了的洗帚。虽然已经85岁,但是面色红润,精气神很好,“身上一点小病小痛都没有,一年到头从来不吃药。”他告诉记者。
一把洗帚,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辛苦。洗帚是竹根做的,所以得先去毛竹山上挖竹根。竹根长在竹蒲头上,又不能挖断主根,所以就要把整个竹蒲头连根挖起,挖上一天最多也只能挖七八个,相当费力费时。老人拿出了一把磨损严重的开山锄,原本有50厘米左右长,有棱有角,现在只剩下30厘米长,而这已经是老人的第六把开山锄了。
挖完竹根,还要清理泥土,把竹根从竹蒲头上砍下来,捆好背回家,铺在家门口晒。等把表皮晒干了,就要用木锤子敲去竹根的外壳,这也是费力的活,一把木锤子有十多斤重,要连续不断敲,一般没干过农活的年轻人都干不动这活。老人现在用的这把木锤子已经是第三个了,已经用了十多年,中间手握的地方已经被磨损得瘦了一圈。
敲完壳的竹根还要再晒,等到竹根发白了就可以扎洗帚了。老伴江采娣会帮他把长短竹根分开,整齐地码放好,方便他取用。只见王阿生老人取出若干长竹根和短竹根,用毛笋壳拦腰裹紧,再将长竹根翻下来裹在外面,用铁丝扎紧,然后用剪刀剪齐,最后倒过来在中心敲入木塞,一个称手的洗帚就完工了。
王阿生老人告诉记者,原本莫干山周边并没有人会扎洗帚,后来在横岭一带迁居来不少安徽安庆人,因为在当地没有田地,于是以上山挖竹根扎洗帚为营生,渐渐带动了周边不少人。上世纪集体劳作时期,由于集体收入偏少,村里就分配不少人开始扎洗帚卖给供销社,王阿生老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扎洗帚。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在二十多年前,他扎的洗帚卖给供销社还只有9分钱一个。
“最多的时候这里有七十多个人会扎洗帚,现在就剩下我在扎了,这活太辛苦,收入少,没人愿意干了。”老人说。现在老人有专门的人在跟他收洗帚,一个也只卖四五块,一年有个万把块收入。老人的儿子多次想让父亲停下手中的活,但王阿生老人还是一直在做。
“现在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只是能干得动就接着干,当锻炼身体,要是停下来不动了,反而可能各种毛病都来了。”王阿生老人说,他们老两口身体一直健康,没有什么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富贵病,不抽烟、不喝酒,活得很自在。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