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文化礼堂走在美好风景里
历史的车轮在飞驰。
作为群众集会、观影的公共场所,农村礼堂,曾是一个时代美好的记忆。
如今,穿梭在农村,记者惊喜地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农村礼堂,在“建管用”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下,再现红火景象。每当夜幕降临和周末节假日,村民不约而同地去文化礼堂坐坐,听讲座、看图书、跳排舞、拉家常。这里,是村民精神享受的乐园。
建:因地制宜 秀出特色
用精打细算来形容我县文化礼堂建设,一点都不为过。大会堂改建、环境整治、庙宇改造……没有大兴土木,去年我县建成24个文化礼堂,今年又将新增24个。
文化礼堂建设中,因地制宜的身影随处可见。鲜花盛开的武康镇五四村,以土地流转为主旋律:村土地流转率100%、劳动力转移100%……这个用数字“说话”的文化礼堂,真实反映五四村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化的美丽画卷。白墙黛瓦的乾元镇金火村文化礼堂门墙简洁,进门口就是俞平伯的雕像。礼堂内除了介绍俞樾、俞平伯的生平外,还有以红学典型——“金陵十三钗”以及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内容的金火村剪纸艺术馆。这里成了学生们热衷参观的地方。
“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它们都是在尊重广大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制定的方案。”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绝不搞‘高大全’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充分尊重民意的建设理念,使文化礼堂得以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礼堂,从最先的“要我建”变成现在“我要建”。
文化礼堂从改建到投入使用只花了一个月时间。这是雷甸村党总支书记沈卓涌今年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改建之前,这里是庙宇,我们给村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改建之后反过来了,是村民捐钱捐物。”沈卓涌乐呵呵地说,村民孙卫强一个人就捐了毛主席语录10本、历史小说100本、大图像30幅等。村里的返乡干部、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党员代表等还一同捐了款,款项将用于文化礼堂的再建设和维护。
管:自主舞台 激发民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近日,走进洛舍镇东衡村,只听得声声悦耳动听、朗朗上口的诗歌随风飘来,本地贤人陈景超正带着孩子们学唱《游子吟》呢!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礼堂,他自荐担任“道德讲堂”主讲,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为内容,开设了“听陈爷爷讲故事”等课程。
在文化礼堂这个大家庭中,参与者队伍越来越多。新市镇的“古镇新文化”志愿者队伍和雷甸镇的“四叶草”志愿者服务进礼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入,让文化礼堂实现了良性的自主运转。乡村大擂台、文化走亲、村落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被群众自发开展的排舞大赛、锣鼓大赛、合唱大赛等描画得精彩纷呈,民力得以充分激发。
一些标准或特色的文化礼堂活动阵地建了起来,但采访时,一些村干部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活动较多的村每年运营费用要八九万,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县文广新局局长姚明星介绍说,我县已出台《德清县文化礼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通过考核督查,对符合标准的文化礼堂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在管理队伍方面,也组织了全县19名业务干部针对性地下乡辅导,以“星级奖励制度”扶持乡镇、企业、行政村的文艺团队,激发了团队参与文化礼堂活动的积极性。
用:乡土文化 百姓最爱
解决了怎么建、怎么管的问题后,文化礼堂更要思考怎么用。
接地气,这是来自村民心底的声音。迎新礼、开蒙礼、成人礼、敬老礼……一批传统礼仪在文化礼堂重获新生,传统礼仪之风贯穿全年,悠悠吹进村民的心田。礼堂之间也常开展文化联谊、文化走亲等活动,一条以文化为核心的纽带,逐渐拉近了各村村民的心理距离。
居住在禹越镇三林村的外地人陈明汉说:“如果不是到了文化礼堂,我们这些外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村庄原来是这么了不起。空闲时间常来坐坐,和大家一起聊聊村庄的往事,看看节目,听听讲座,我们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比过去强多了。”
文化礼堂的作用不止于此。“后坞生活·山村记忆”,筏头乡后坞村的文化礼堂以后坞人的传统生活为主线,那似曾相识的箍桶、山袜、竹编、炒茶工艺,集中展示了后坞人一天和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也展示了当地极具浓郁特色的山村乡土文化。
“游客来了,我们希望留住他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我们的文化元素。”村党支部书记项明亚说,后坞村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文化礼堂还举办了“吉祥三宝”文化节,并借助莫干山健身步道系统,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致富的新路。
“尽管文化礼堂很受群众喜爱,但这绝不意味着停留在热闹、娱乐的层面。”洋北村党总支书记潘正华说,“文化礼堂的活动通常与当前中心工作结合,活动中融合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内容,突出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引导意义。”
文化礼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姚明星看来,村民可以在浓郁的历史沉积中回味乡情,在欢快的歌舞雀跃中感受幸福,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接受洗礼。那么,对脚下的土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记者手记:在传统和创新中,激活农村文化的一池春水,我县文化礼堂既是村史发展轨迹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见证者和引领者。徜徉在各村的文化礼堂,村史大事记、道德明星等荣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农村多年的长足发展。不难发现,历经数十年的蜕变,“村美民富”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