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幸福之风扑面来
雷甸镇洋北村,2009年,因临杭工业区建设需要,实施整村拆迁。2011年11月,全村入驻拆迁安置小区东港欣苑。三年多过去了,这个“大家庭”展现的是幸福和谐的画卷。让村党总支书记潘正华自豪地是,至今矛盾化解在村、敬老蔚然成风、村务参与主动。
这一切,缘于一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实践在此奏响“进行曲”。
大事小事不出村
周根华,洋北村村民委员,负责调解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手机24小时开机。有事找他,保准第一时间赶到。
前两年,洋北村民俞某被和平村一位村民开车撞伤,造成10级伤残,花掉医药费9万多元。可是,肇事车脱保,没办法保险理赔,司机本身家庭也不富裕。支付5万多元后,双方因最终赔偿金额问题,事情拖了两年一直没解决。眼看,一场官司即将开打。周根华把双方叫到村里调解,耐心分析,做好解释。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这起僵持不下的纠纷在上个月圆满收场,肇事司机将协议的赔偿金一次性支付。
“看上去是鸡毛蒜皮小事,但拖着拖着矛盾可能就越来越大。让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人管很重要。”周根华说,依法办事加上建立党员民情站等畅通民声表达渠道,村里一直很“安耽”。
道德力量感染人
除了不断加快“法治”进程,这份“安耽”与道德感化也是密不可分。
洋北村文化礼堂,去年建成以来,月月有活动,至今大规模的活动已举办36场。“唱支村歌献祖国”村歌会、“学好人、做好人”道德故事会、“中国梦·家庭梦”乔迁感恩礼……每次,村民都把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还有,村里每年重阳节前夕都要举办“孝子杯”评比,选出6名好儿子、好媳妇、好婆婆。村里有位好儿子叫姚志松,风雨无阻,每天早上4点用双轮车拉着他年迈的父亲去吃早茶,直到父亲去世,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敬老、孝老,蔚然成风。
“道德教育在慢慢感染村民。”潘正华说,这几年,大家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拆迁后老百姓有钱了,前几年赌博的很多,而现在赌博、吵架的情况减少了。还有,以前,体育设施总是“缺胳膊少腿”,现在连孩子们都会主动爱护。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致富路。”洋北村的村训日渐深入人心,一步步化为实际行动。
自治又添新力量
只要有空,洋北村老党员孙杏松就从武康往雷甸赶,不为别的,要么组织参加文化活动,要么参与治水。“五水共治”行动开始后,当时个别村民认为村里两条河都在工业区了,和村里没有关系。可是孙杏松却说:“无论搬到哪,我们都在这里长大,保护母亲河我们有责任。”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主动加入治水队伍。
前不久,孙杏松还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乡贤参事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的其他46名乡贤,有在外从政、经商的成功人士,有返乡走亲干部,也有老干部、老党员。
听孙杏松说,乡贤参事会专门成立了四支服务队,有“德清嫂”美丽家园行动队、“新财富”创业帮扶指导队、“老娘舅”平安工作队、“喜洋洋”洋北文化社,定期开展活动,投身于经济和村庄建设、乡村治理。
“乡贤参事会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在城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这是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补充与完善。”雷甸镇党委组织委员朱琦说。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