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90后新鲜人已经长大
很多人的记忆里,90后还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带着 “非主流、叛逆、个性、自私”的大众标签。然而,在今年夏天,最后一批90后征战中考、退出初中的新闻引来无数人感慨——原来记忆中的90后都长大了。
其实从去年开始,第一批90后已经大学毕业,陆续走上工作岗位。这些90后是如何选择职业的呢?这些社会新鲜人带着自己的色彩融入社会,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采访了几位今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为大家还原部分90后的真实面貌。
徘徊过但选择坚持和努力
7点起床,7点50骑上电瓶车从家里出发,8点半到达莫干山麓的公司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为公司的生态农场策划活动;偶尔去地里走走,和人聊聊天,找寻做活动的素材;也去稻田看看植物,去牧场逛逛,喂喂牛羊。
这是方燕寻常的一天,她坦言自己很喜欢这份亲近自然的工作。在同事都是90后的公司里,工作氛围轻松是方燕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在求职季,没有像多数人一样疯狂地投递简历、等待面试,方燕选择了出去旅游。这个与众不同的决定,方燕的父母没有反对。方燕直言自己独立惯了,父母比较信任她,觉得她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西塘、塘栖、海宁和东北都留下了方燕的足迹,也传递给了她“工作总会有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干”的态度。
被问到为什么会做出这个与繁忙的求职季相去甚远的选择,方燕一笑:“可能追求的不一样吧。多数人想要更大的舞台,所以压力比较大。我只是想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可以学到东西的工作,不在乎舞台有多大。”工作后的方燕更加确定了自己的这个信念。
从去年9月开始找工作的金婕对于自我的要求很高,并拥有清晰的对工作的衡量公式“分母是工作压力等,分子是工资福利,比值小更理想”。
金婕到外企面试过,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和十几家企业或单位的校园招聘。校园招聘的周期很长,金婕参加的工商银行招聘9月报名、11月笔试、12月面试,终于在2013年最后一天,金婕收到了录取通知。但她并没有停下找工作的脚步,最终深受自身压力困扰的金婕因为面试发挥不好,与自己最渴望的工作失之交臂。
8月,金婕参加了工行的入职培训,起初对五笔输入法“完全不开窍,看到一个字也不知道怎么打”。一起参加培训的同期生都很厉害,金婕不服输,自己想办法背字根,还去网上搜索经验,每天培训完回到房间还会用五笔法打一些歌词作为练习。金婕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罗列了她每天打字要达到的速度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培训结束前金婕逐渐熟悉了五笔输入法,培训成绩显著提高。
坚持要做最真实的自我
在银行工作的陈依聊起自己的找工作经历时,用“不顺利”三个字概括。家里对于陈依的工作“不要求有多么好,只求稳定”。但陈依不这么认为,她希望找一份“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也能“给家里争点光”。
为公务员考试准备了一年多的陈依最终在面试环节落选,选择去中国银行工作。银行的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份“好工作”。但陈依坦言现在在考虑是否要继续,所在的分行只有她一个人是90后,同事之间很少沟通,气氛沉闷。而且银行的工作偏营销,与陈依找工作之初就定下的文职类工作目标不符。“因为我不善交际,比较适合安安静静工作。”
而从外地来武康工作的吴峰斌一开始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他本想读研深造,但发现“读研的条条框框太多,与想象中的自由氛围有些差距,不适合我”,因此果断放弃了读研的计划,准备“早点踏入社会工作,早点积累经验得到历练”。
最终手握两份工作的吴峰斌,因为不喜欢在求学的杭州找到的工作,没有犹豫就选择只身一人来到武康,在不熟悉的地方开始从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被问起是否适应全新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吴峰斌轻松地回应:“挺适应,也挺喜欢。”
今年5月,李米被一家初创公司和一家旁人眼里的好单位同时录取,内心已有了决定的她回家和父母商量,父母希望她去有保障的好单位。但李米很想趁年轻去闯一闯,不想让自己过早地过上舒服的甚至一成不变的生活,虽然有保障,但是没激情。求稳的父母和求变的李米在当天晚上激烈碰撞。一方面迫切地想去创业公司,一方面又不想让父母失望,想不出两全之策的李米急哭了。
最后父母妥协,但李米知道父母打心眼里不想让她去无名的小公司跟着创业冒险。这让当时的李米承受着压力,却也把压力化作了工作的动力,立志要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这个决定并不是一辈子的,成功了最好,失败了就换条路走,我还年轻,没必要现在就定下自己的60岁。”李米谈起当时的心境时用这样一句话总结。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