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声中聆听时代进步
昨天下午,武康塔山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周江平,拿着手机在水库边取景拍照,他拍下了城市楼房倒映水中的照片。周江平说,平时他看到新鲜漂亮景致都会掏出手机拍下来。与周江平一样,现在拍照片已成了人们家常便饭的事:外出旅游,拍;家庭聚会,拍。乃至做一道菜,也拍。然而时光倒退几十年,拍照可是一件稀罕事。
解放初期,拍照是照相馆的事。那时曝光、暗房制作完全凭人的经验控制,没有几年的训练,绝对拿不出让人满意的照片。因此拍照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只有照相馆的师傅才会拍照。普通家庭一则还买不起照相机,二则不会拍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产海鸥照相机的出产,家庭开始拥有了照相机,但却是凤毛麟角。买一台海鸥双镜头照相机,100多元,拍一个胶卷的花费,十几元,而那时职工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元。有一句话很流行:“拍照穷三代”,说明当时拿照相机拍照片非常费钱。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码照相机的出现才使拍照得到真正的普及。数码相机出产之初,虽然价格较高,但十分诱人。1997年,武康一位叫胡渭泉的居民花4000多元买了一台32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这种一拍即见照片的照相机,一时间引得众人争相观看,问这问那,老胡忙得不亦乐乎。2000年,《德清新闻》的前身《莫干山报》首次刊登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新闻图片时,特地注明:“本图片用数码相机拍摄”。说明当时数码相机还是稀罕物,之后不久,数码相机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
带拍照功能的手机的出现,则是拍照的一次革命,拍照变得极为简单方便,人们不需要使用专门的照相机就能获得照片,随时随地信手拈来。即使老人和孩子,只要按得动按钮,就可拍照。身在异乡的人,咔嚓一声,即刻就能让亲人看到真容。拍照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情趣,就像说话、走路一样随意、自然。
如今,假如有人问你会拍照吗?你肯定会嗤之以鼻。的确,现在谁不会拍照,谁没有拍过照。如果从摄影家的角度统计,德清摄影家协会已经拥有132名会员。这支装备精良的拍照队伍时常游走在大街小巷、青山绿水之间,以拍照为乐。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