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景引客来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展示德清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凝聚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进一步深化“走转改”,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倾听广大市民讲述身边的点滴变化。今日起特别推出《国庆65周年·喜看家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以百姓说、百姓看、百姓体会的视角,描绘家乡的新变化,以助推加快“两美”德清建设。
几辆沪G牌照的小轿车从104国道的主干道右转下去,沿着村道再开上5分钟,就来到对河口村沈中坞的大树林农庄。
开在最前头的车主名叫沈永兴,上海徐家汇人,周末只要有空,他都会来这里度假。之所以如此迷恋沈中坞,用他的话说:“沈中坞的山水让我百看不厌。”
老沈回忆,第一次来沈中坞是三年前。当时,朋友介绍对河口村有个名叫大树林的农庄不错,自己便开着车一路摸索前来。驱车行驶,道路宽敞整洁,溪水清澈见底,古树高大葱郁,池塘内外“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仿佛走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梦境。
略略几笔,描出的生态景象已让老沈心旷神怡,没想到,一下车,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宁静幽雅的美景让老沈沉醉其中。
之后三年,老沈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自己来,还经常带各地的朋友来。也正因为如此,“对河口”成了上海人心中的一片浓荫。这次,老沈带来了两车新朋友。“一路就听老沈夸赞对河口的风景有多美,我们总在怀疑是不是言过其实,今天可真的是眼见为实了。”
陆增芬就是大树林农庄的老板娘,因为农庄就建在大树林水库边,因此取名大树林农庄。农庄依山而建,褐红色的复古楼房雅致大方。走进建于水面的观景亭,陆增芬捧出招呼客人的零食——新鲜板栗,让记者尝鲜。
对陆增芬来说,每个节假日,她都如同打仗一般忙碌。好比中秋那日,只有30个包厢的农庄,一天“硬生生”做成了105桌的生意,前来度假休闲的车辆一直排到了农庄外两三百米的村道上。
陆增芬将生意兴隆的原因归结为:“这么好的景色,我什么宣传都不用。”这话的确不假,2006年7月18日,在沈中坞村土生土长的陆增芳相中了大树林水库——这一湖的秀美山水,就在当地租用土地,开起了农家乐。当时,只有6个包厢,服务员也就是几个自家帮忙的亲戚。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开业不到两个月,农庄就因为生意火爆而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将原本的6个包厢扩建到了12个,当时的年营业额是七八十万。
照理说,饭店客聚如潮、顿顿爆满,频频翻台本该高兴,可陆增芬却也发愁。“节假日,踩着饭点来的客人大多吃了闭门羹,时间久了,客人也开始抱怨了。”于是,三年前,陆增芬投入400多万元,开始了第二次的扩建,这次,包厢一下子增加到了30个。“我这儿主打的是野味菜肴,由于农庄环境不错,蔬菜新鲜。去年营业额达三四百万。”陆增芬说,“要是条件允许,我们也想搞住宿,这样,城里客人过来,我们的接待能力就提高了。”
比普通农村有特色,比特色农村有景色,这就是对河口村吸引八方游客的优势。“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让全村走上一条品质提升之路,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党委书记金大勇告诉记者,清水治污,让美丽看得见。近年来,村里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的一路风景,让在这个到处氤氲着“青山秀水”的地域,弹奏出动听的“美丽乡村变奏曲”。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