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德清新闻

东港欣苑的幸福和烦恼

发布时间:2014-09-25

东港欣苑是德清县雷甸镇新农村安置小区项目,也是我县一个起步较早的跨村集聚点。该小区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建造房屋1200套,其中120平方米800套, 90平方米400套,并配套建设3400平方米的幼儿园、1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于2011年11月底交付使用。


一方面,居住条件改善了,配套设施齐全了,福利保障跟上了;另一方面,生活陋习难改,物业费难收,管理难度加大……洋北村党总支书记潘正华用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幸福多多,烦恼有点——



村变城的幸福事


走进东港欣苑小区,只见一排排靓丽的楼房,整洁的小区绿化,明亮的商业铺面,宽阔的步行街道。舒适整洁的小区环境,让这里的住户感叹自己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

三村集聚好大一个“家”


采访时,潘正华告诉记者,当年拆迁后,洋北村全村15个村民小组,雷甸村是王家湾组,光辉村是桐木圩组,三个村共17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一起搬到了东港欣苑居住。当时,洋北村办公地也在拆迁范围内,所以东港欣苑建成后,洋北村办公地点也一同搬进了小区。


2011年底,很多村民拿到钥匙后,赶紧进行了装修,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家。潘正华印象很深,那年过年,洋北村邀请村里60周岁的老人吃年夜饭,雷甸村和光辉村的村民也一起参加,礼堂内摆了60桌,满满当当,好不热闹。


3年了,一些小区住户陆续搬了进来,还有一些有两三套房的住户卖了一套,所以又增加了一些新成员进来。来自光辉村的姜留英夫妇就是其中之一,老家拆迁后,他们拿了钱,2012年,老两口花了30多万元买了套90平米的房子。房子在一楼,采光很好,他们说,住得很舒心。


翻开潘正华的笔记本,可以看到,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目前小区住户登记情况:小区入住954户,其中外村村民买房148户,外省居民买房34户,外来租房114户。


“这几年,下高桥村、杨墩村的一些村民在这里买了新房,还有部分在雷甸工作的外省居民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人就多起来了。”洋北村村民委员周根华补充说。


配套设施真叫一个齐


家门口读书、家门口看病、家门口健身、家门口看电影,这些在大城市一些高档小区才有的幸福生活,东港欣苑的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着。


离幼儿园不远处是小区卫生服务站,依稀还能听到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近160平方的面积,输液室、档案室、看诊室,环境干净整洁。一早,医生俞春福就和另一位大学生村医已经忙开了,居民有些是来测血压的,有些是感冒来挂盐水的。


俞春福说,卫生服务站是2012年5月搬进小区的,因为离家近方便,小区住户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一般都到这里来,平均每天就诊30多人次。


与卫生服务室一墙之隔的是,小区的图书室。这规模和档次可绝不比乡镇图书馆差。进门,桌上安装有6台电脑可供读者上网查阅资料,书架上整整齐齐放着5000多册书籍。一旁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洋北村总支委员陈忠苹笑着说,这图书室可是投入了60多万元,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人特别多,来晚了都没位置。


离开图书室,周根华带着记者来到老年活动室。1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看着电视,隔壁还有两桌正在打麻将。旁边,就是个健身室,放有几台跑步机。“活动室空调啊有的,我们老年人很欢喜来这里。”住户计天财手中捧了个茶壶,神态悠闲地说,他几乎天天来活动室报到。


生活福利真叫一个好


除了齐全的设施,还有“木佬佬”事让东港欣苑住户幸福感倍增。


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拆迁户们“洗脚上岸”,大部分中青年人或到企业打工,或自己做点小生意,日子越过越滋润。


小区内,有家久芬水果副食品店,大米、油盐酱醋、烟酒,品种繁多,价格实惠,生意还不错,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陆续有客人来光顾买东西。店主叫张久芬,以前在企业上班,拆迁搬家后,就开了这家小店。用她的话说,离家近,自己的生活费赚回来了,还能照顾孙女,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不止这些,还有养老保险让拆迁户吃了“定心丸”。农活干了几十年,辛苦了一辈子,洋北村84岁村民仲阿再逢人就说:“总算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拆迁后,他和老伴住进了新房子,还补缴买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里人一样有了养老金和医保。“我和老伴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养老金有3000多块,吃点用点还有得多,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


东港欣苑住户,他们的幸福,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里。


村书记的烦恼事



说完东港欣苑人的幸福事,接下来,就说说潘正华口中的烦恼事。


农村生活习惯仍未改


走在东港欣苑小区,记者发现,一些住户的不文明行为与这个现代化小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些人直接将痰吐在道路上,扭头就走;有些人将垃圾直接往路上或绿化带一扔,明明垃圾桶就在旁边;还有人在绿化带里种上了葱和青菜。


看到这些,周根华摇了摇头,面露尴尬。他说,2011年,搬进来的时候,这情况还要糟糕。很多人农村住了几十年,生活习惯一时没改过来,乱扔垃圾不说,连随地小便的都有。上前劝导下,人家还根本不当回事,碰到蛮不讲理的还来顶一句:“我以前在家就这样的。”


“希望再过两三年,大家适应了小区的生活,再加上宣传,把习惯慢慢改过来吧。”周根华说。


有点当“后爹后妈”的感觉


东港欣苑住户近一半是洋北村人,由于还没有成立社区,所以,洋北村暂时承担着小区一部分管理任务。现在,洋北村7位村干部,有2位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小区管理上。


可是,有时候,雷甸村和光辉村的住户并不“买账”,甚至还有点小想法。就拿洋北村每年的孝子节活动来说,没搬来之前,就已经举办了有三四次了。现在,活动放在了小区的文化礼堂,其他两个村有些住户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他们说,文化礼堂是小区居民的,洋北村活动太多啦。


还有,组织活动有时候也邀请其他两村参加,可有些人会说,这是你们洋北村的事,我们参加干嘛?说起这些,潘正华话语中有些无奈。他开玩笑地说:“管理起来名不正言不顺,真是有点当后爹后妈的感觉。”



物业费只收了40%

让潘正华更为头疼的是物业费的收缴。


住户入住后,东港欣苑小区就成立了物业公司,有保安、清洁员、维修员等共20位员工,工资加上绿化保养等费用,每年资金要60多万。


可是,这物业费收得却少得可怜。潘正华说,东港欣苑小区现物业收费是每平米3毛钱,小套物业费一年是324元,大套是432元。去年,物业费只收到40%,才10万元左右。而今年情况更糟糕,估计连40%都不到,因为一部分去年缴费的业主,看到很多人至今没缴,今年说还要看看情况再说。


为什么不愿缴物业费呢?采访时,一位雷甸村的住户说,这小区就建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理由再缴纳物业费。还有,一些住户听说武康以前的拆迁户也没缴纳物业费,所以也不愿意出钱。另外,有少数居住在顶楼的住户是因为房屋漏水等问题,迁怒于物业也不愿意缴。


“前5年,房产公司每年还有40多万元的物业费补助,我们村里集体资金贴一点,还能勉强维持物业公司的运作。现在已经3年过去,以后,修修补补,花钱的地方还多,真不知道怎么办呢?”潘正华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而据记者了解,一些住户听说一些武康拆迁户不用缴纳物业费的情况,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的情况和东港欣苑有些相似,前几年,有物业费补助,还能勉强支撑物业公司的运营。但之后,没有资金,物业公司撤离后,一些拆迁安置小区只能向每家每户收取些清洁费,简单聘请几位清洁员和门卫,整体环境和治安情况,也不容乐观。


潘正华说,现在,只能盼着早日成立社区,理顺体制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东港欣苑存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雷甸镇党委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该镇党委组织委员朱琦告诉记者,目前雷甸镇已就东港欣苑成立社区的相关事宜与有关部门积极对接。


记者感言: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政府的民生工程。拆迁只在一时,管理却在长久。现在,很多正规的物业公司对拆迁安置小区“望而生畏”不愿接管,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缺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 “半饥饿”维持式管理状态,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如何管好拆迁安置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要在政策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通过加强安置小区房屋维修经费和物业经费保障,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营造美好的安居环境,引导拆迁户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从而不断提高拆迁安置小区的品质和品味。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

浙江德清试点医保城乡一体化 [2016-08-27] 湖州德清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公共... [2016-08-27] 浙江德清试水户籍制度改革 释放惠... [2016-08-27] 德清智造踏“云”奔跑 [2016-07-29] 老宅改精品民宿 德清民宿和地理“... [2016-07-29] 美翻!莫干山劳岭村老宅成度假民... [2016-07-23] 以城乡一体化改革为龙头 德清“击... [2016-07-23] 专家畅想德清通航产业未来 [2016-06-21] 莫干山上了今年9省的高考卷 德清... [2016-06-14] “十一”黄金周 我县旅游入账9.4...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