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与德清读者零距离接触
提起作家,有两个在中学课文里出现过的名字使我难忘,一是《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一是《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梁晓声。很早就听人传,梁晓声要来德清,直到一周前,微信上发布梁晓声将做客德清,并在图书馆举行讲座的消息,打电话来“抢”票的读者数以百计。8月18日下午,梁晓声真的“空降”了,穿着红格子衬衫的略显瘦削的他坐在台上,零距离地与德清的读者分享了他眼中、笔下、心底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梁晓声有几重身份。他是作家,有钟情的题目和领域,在激情思维和生动有趣的表达上很有优势;也是学者,对吾国文化的独特思考与见解颇具根底;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几十年的笔耕口播使他积稿盈筐,已逾千万字,且实力不减,对中国文坛有着长久而重要的影响。套用流行语,梁晓声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暖男”。他感兴趣的永远是具体的人,人的迷思、欲望、纠结、悲喜、无奈,对生活从不曾丧失敏感和疼痛感,不然创作便是制作了,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
梁晓声的演讲贯穿着一种温润松爽,不给你听着吃力,又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只是侃侃而谈,只有谆谆教导,如风之入松,如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其实只要一眼,三句话,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和嘴角看出他的文化含量和气象。譬如梁晓声身上的那种时淡时烈的儒风,你会不由得被他吸引,逐渐感染,最后信服。好的演讲的魅力正在于此,既互动了听众,同时刷新了自己。
梁晓声说,人不仅要拼学历,更要拼文化。又说,太禁锢、刻板的文化会让我们的年轻人成为流水线制造出的人,打上“同一”的文化烙印。与从前时代的中国青年相比,当代之中国青年,半数以上在确确实实地迷惘着,尤以当下为烈。他认为,有文化就要读书,人总不能一辈子就看着自己那一小块天地,更要为社会做示范,否则我们的周围何以聚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必定会滋生出许多美丽的烂疮、奇葩族群、向狗学习主义、衰弱、愁苦。
就在本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梁晓声的新书《中国人的淡定从何而来》,我注意到该书收录了梁先生的一篇《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从文末的一段论述,我们或可找到与他当日在德清演讲的关联点。“人文在高层面关乎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诚然,梁晓声是很懂得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缘由中去寻找答案,解决大部分人内心的冲突、生存的悖谬、梦想的缺失,从而力图为国民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这样的前辈,已经难遇;这样的大家,怎能不令人敬佩!
十二年专业建站,您值得托付的德清本地网络服务商
建站热线:4008870572,13905827262
县府网:660262